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>> 佛教常识 >>  佛教宗派

九华山佛教宗派——禅宗

发布人:北少林寺 发布时间:2021-09-03 10:56:08 浏览次数:

禅是禅那,汉译为静虑,是静中思虑的意思,一般叫做禅定。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,以期证悟本自心性,谓参禅,故名禅宗。

  禅宗传人九华山始于东晋时期。据明嘉靖《池州府志》、《九华山志》记载,东晋隆安五年(401),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(今九华街)始建茅庵,曰“九华”。又据梁《高僧传·卷十》载:“杯渡(?-426),晋代僧。冀州人。生年、姓名均不详。又作杯度。常乘木杯渡水,故世人以杯渡和尚、杯渡禅师呼之。”

  南朝梁天监初年(502),伏虎禅师居九华。次年,梁武帝为其建道场于拾宝岩(莲花峰北)侧,初冠伏虎庵之名。宋僧希坦诗云:“骑驴来果老,伏虎住禅师。”宋太平兴国五年赐额“圆寂寺”。杯渡禅师传禅法于九华,属“雪泥鸿爪”,而伏虎一系传承有嗣,代不乏人,直至寺废僧空。

  唐至德初年(756),乡绅诸葛节等建化城寺,请僧地藏居之。僧地藏因而广纳弟子,“本国闻之,相与渡海(来九华),其徒实众。师忧无粮,发石得土,其色青白,不砖如面。夏则食兼土,冬则衣半火。无少长,舍田采薪自给。其众请法以资神,不以食而养命,南方号为枯搞众,莫不宗仰”。从费记来看,僧地藏及其徒众的修行方式,不仅酷似“达摩禅”,并且开亦农亦禅之宗风,在南方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。从金地藏苦行的方式来看,亦留“三阶教”苦行的痕迹。化城寺当为九华山禅宗祖庭。化城寺禅脉,自僧地藏始,赓续309代。住持相继,每3年多为一代。据2007年发现的古代化城寺最后一位住持之墓志铭记载,步云禅师为化城寺第309代住持,于道光十八年(1838)圆寂。

  晚唐时,南(禅)宗传入九华。曾在安禅峰(又名禅师峰)结茅居庵(原为莲花庵,后改为福安院)达50年之久的道济禅师即是南宗门徒。建于唐光启元年(885)的青阳“南禅寺”(后称承天寺),属南宗。同属南宗的还有超永。超永号“无际禅师”,传为致藏法嗣,“传心衣钵”。根据禅宗南宗重在“传衣法”、“心传”、授“无相戒”的特征,超永当属南禅一派。

  齐己在《赠九华上人》一诗中写道:“一法传闻继老能,九华闲卧最高层”,“老能”指的是南禅一宗的代表人物老安(658-709)和慧能(638-713),“继老能”,即说明当时九华山一些僧人是属于南宗禅一系的。

  唐元和二年(807),悟化禅师由南京栖霞寺观音庵至九华山参学后,在县城东南灵岩(位于今青阳县城东乡光明村境内)结茅,建西竺庵。广明元年(880),其徒宝月改西竺庵为妙峰寺。该寺属临济正宗,从唐代至清光绪间历传76世。“递传宗派蔓延于各郡都邑”。唐代九华后山所建的福海寺,属临济宗禅院,与妙峰寺僧交流频繁,明、清时很多妙峰寺僧选择寂后葬于此寺四周之地;宋代妙峰寺十五世传灯僧祖源居净信寺;明嘉靖年间,妙峰寺二十一世传灯僧圆挥住持广胜寺,史称“广胜派”,此一分支递传临济宗僧235人,直至一七十三世释教处法师止(附:九华山广胜寺临济宗传人谱)。民国时妙峰寺废。

  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,青少年读书九华山,进士及第后,战乱频起,复归九华。杜一生之中与僧侣、道士交流甚广,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九华山及南方禅宗十分活跃的珍贵史实。如“不计禅兼律,终须人空门”(赠临上人);“自得巡方道,栖禅老未能”(赠老僧);“问禅将底说,传印得何心”(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);“禅衣钠后云藏线,夏腊高来雪印眉……有时问着经中事,却道山僧总不知”(题觉禅和);“患身是幻逢禅主,水洗皮肤语洗心”(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);“一教谁云辟二途,律禅禅律智归愚”(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);“眼昏齿落看经遍,却向僧中总不言”(山寺老僧);“安禅何须劳山水,灭却心头火自凉”(夏日题悟空上人院)。

 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(943-957),僧人圆证禅居于天香岭南的保真院(原为唐费冠卿归隐之处),在此倡结九华诗社。

  宋代九华山僧人中有影响者有广宗、玉田、寂祖、云泽、宏济等人。广宗曾为化城寺住持,被尊为冠传禅师。

  这一时期活跃于九华山诗坛上的名僧有清宿、希坦、寒碧、了机、率庵等,多属禅宗。希坦于宋末禅居净信寺。

  南宋时,由于江南地区佛教基础比较雄厚,国家财政又有利于度牒征费及免除税役等作补充,佛教保持了一定的盛况,以迄宋末。这一时期,一些很有影响的禅宗法师也来山传法。如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宗杲曾来山传临济宗法。

  宗杲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五世高僧。17岁人惠云寺为僧徒。宣和六年(1124)于杭州参拜圆悟法师,顿然悟道。靖康元年(1126),朝廷赐紫衣及“佛日”之号。宋孝宗即位(隆兴元年,即1163年)赐其为“大慧禅师”并御书“妙喜庵”三字赐之。是年,宗杲圆寂。宗杲曾朝礼九华,住化城寺,传临济宗法。清光绪年间《九华山志》记述:宗杲示寂后,九华山僧徒尊其为“定光佛”,即“定光佛”示现,于是铸铁佛像(坐像)供奉(原置化城寺藏经楼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),并称:“释氏佛、菩萨皆出西方,惟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,惟定光佛为中华宁国县人。”

  元代末,有真观和尚(号无象)以临济禅师的身份来山传法,住化城寺,人称“无象禅师”。

  明代,皇室对九华山佛教多方扶持,僧人中禅居寺院、着重修持者也甚多,如宗琳、法鉴、福庆、道泰、龙庵、佛智、性莲、德道等人都相继传法阐学于九华。景泰年间(1450-1456),救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“大度禅师”。明末僧人古涧从普陀来九华后,住莲花洞数十年,坚持“一字不立,以棒喝接引禅徒”,立法规,不募化,躬身率徒垦殖,自给衣食。万历间名声大振,阪依者日众,住寺遂成丛林。

  此时新建的寺院中,对后世禅宗在九华山的传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祇园寺和百岁宫。万历间,僧海玉(字无瑕)从五台山至东崖摩天岭,结茅禅修,居名“摘星庵”。万历一七年(1579),青阳县令苏万民在此建摘星亭。天启三年(1623),海玉圆寂,死后三年肉身不腐,遂装金供奉。崇祯三年(1630)救封为“应身菩萨”。后徒慧广主持戒堂,改名百岁宫。清代成“十方丛林”。百岁宫为九华山禅宗主要寺院之一。现存有传承谱系,从释明雪起,续演二十八字(“常持妙法胜庄严,果证无为道上玄。西来大意修般若,月朗天中振万年”),自成一系,发展为曹洞宗的另一分支。至清末、民国初住持僧月朗被尊为第四十一世传人。清代,九华山佛教以禅宗为盛,其中临济、曹洞二宗相峙,以临济宗占优势。

  康熙六年(1667),临济名僧玉琳(通绣)国师朝礼九华,传教说法。受他的影响,其高徒宗衍建的“上禅堂”,洞安建的“甘露庵”(甘露寺前称)均先后成为丛林。咸丰、同治年间(1851一1874),百岁宫住持僧宝悟同江南诸寺的宝初、宝月、宝印等被禅门称为“临济四宝”。清《高僧传》称他们是“弘演化道”,“一时宗匠”。清末,江南禅门“五老”之一的清镕(冶开)、近代高僧虚云等各传禅道于九华,一时宗风大盛。

  曹洞一系,入清以来在九华山渐有崛起。释明雪(瑞白)住持聚龙庵,是清初有名的宗师,为曹洞宗云门系第二十八世。光绪年间,祇园寺住持大概是曹洞宗有名的禅宿。其后,释宽慈、宽扬等相继整肃禅规,继续保持“临济宗、曹洞法”的状况。

  这一时期,由于朝廷的扶持,加上官府和信徒的捐助,九华山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寺院,祇园寺、百岁宫、东崖寺、甘露寺等四大禅宗丛林开始形成。比较著名的禅僧有洞庵、明雪、隆山、大根、宝悟等。

  洞庵号洞安,少时出家,20岁至九华山受具足戒,得祇园寺第二十九世虎洞义禅师法脉,为祇园寺第三十世洞安灯禅师。住九华山伏虎洞20余年,“默坐石窟,以虎为卫”。清康熙六年(1667)玉琳国师至九华进香,路过“定心石”边,见此地幽篁蔽天,清泉漱石,认为“若构兰若,代有高僧”。洞庵闻说,欣然出洞,遵内师嘱募地建丛林,当时有吴尔俊居士献山,遍山松顶呈降甘露之瑞相,故以“甘露”名庵,开建殿堂。洞安禅师遂为甘露寺开山祖师。池州太守喻成龙,闻其苦行,深加敬礼,两请登堂说戒;洞庵常以斋粥接待云水僧人,十余年如一日。行年八十仍倡率提持,了无倦色。后寂于伏虎洞。

  明雪为安徽枞阳人,20岁出家于九华山聚龙庵。后拜澄公和尚为师。《九华旧志》说其“闻钟声乃大悟”。为曹洞宗云门系第二十八世,清初佛教有名的宗匠。

  隆山为安徽宣城人,年轻时曾随僧历游五台山、峨眉山、普陀山、桐柏山等佛教圣地。出家后行脚至九华山,禅栖人迹罕至的伏虎洞,修头陀苦行,砍柴种菜,自食其力;闲时诵《法华经》,一念就是20多年。相传,禅师诵经时,有巨蟒盘坐听经;禅师拜佛,巨蟒也跟着磕头。其德行高尚,远近咸称有道。嘉庆年间,祇园寺开始败落,住持乏人。柯吴檀越与诸山长老及僧众礼请隆山法师住持。众望所归,隆山应邀出洞,“新建殿宇,弘扬法道,遂成丛林,为首任方丈”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,禅师自知时至,召众徒告别,并告诫弟子:“严持净戒,毋负余志。”随即端坐而逝。世寿八十四,戒腊六十六。徒众将其装缸,三年后开缸观之,肉身不腐,于是装金供奉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肉身被毁。

  大根为曹洞宗第四十四世,于光绪年间中兴祇园寺,修整殿宇堂寮,重开戒期,传曹洞法,至民国第四十一七世宽明(附法卷)。

  宝悟为浙江嘉兴人,于九华山百岁宫出家。受具足戒后,他“专心毗尼,严持头陀行,兼修定慧”,与当时江南的宝初、宝月、宝印等人齐名,为一时宗匠,号称“四宝”。清《高僧传》称“四宝”与湖北“四明”(朗明、永明、月明、妙明)“皆弘宣化道,辉映南北。咸丰、同治年间,佛法衰而复振,赖此数子”。光绪元年(1875)二月,宝悟于金山寺坐化,年逾七十。临终留渴:“春华锦乡翠玲珑,雪岭高撑映碧空。相悟灵山重一别,归来犹住九华峰。”辛亥革命后,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。由于九华山远离京城,寺庙虽有兴废,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格局。稍后,北洋军阀和民国政府的上层人士给予佛教以扶持,九华山佛教又得以振兴。这一时期,百岁宫、东崖禅寺、祇园寺、甘露寺、上禅堂、莲花寺、乐善寺等相继发展成为九华山一七大丛林。值得一提的是,其间,禅宗泰斗虚云曾来山习禅并讲学。

  1958年,仁德法师来九华山,住持后山九子寺,先后担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、会长等职。1986年在祇园寺荣升方丈。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,先后五次传临济法。

作者:   来源:《九华山志》